太原市“非遗”保护 守好文化生态

来源:太原晚报 2021-10-27 23:49:32


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,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,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、存续状态良好、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。全国现有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。

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,2010年6月设立,是全国首批、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,范围包括晋中全境和太原、吕梁的8个县(市、区),共19个县级行政区域。其中,包括太原市所辖的晋源区、小店区、清徐县、阳曲县等4县区。

经过十多年发展,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,围绕“遗产丰富、氛围浓厚、特色鲜明、民众受益”的建设目标,坚持“保护优先、整体保护、见人见物见生活”的理念,多项保护措施成效显著。

四级保护传承有序

太原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,地处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带、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,历史文化积淀丰厚、多元文化融合共生,形成了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。

晋剧、莲花落、太原锣鼓、老陈醋、剪纸、晋祠庙会、琉璃、砖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,所蕴含的晋商文化、农耕文化、手工文化至今传承有序,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。截至目前,太原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、省级65项、市级160项、县级433项;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、省级65人、市级136人、县级286人;共有非遗传习展示中心6个、传习基地25个。

具有我市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基本列入了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四级代表性名录,实现了分级保护。在普查摸底基础上,各县(市、区)人民政府公布县级非遗名录433项,市政府公布市级名录7批共160项。全市先后有晋剧、太原锣鼓等1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,傅山拳法等65个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太原市4县(区),共有县(区)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7项。

加大传承人保护力度,支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、教学、交流等活动,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和传播交流。目前,我市拥有市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1个,县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5个,分别为小店区、尖草坪区、晋源区、阳曲县、清徐县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传习展示中心。

“非遗+”凸显文化内涵

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,运用文字、图片、音像、多媒体等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真实、系统、全面记录。运用现代技术对非遗项目传承区域、历史渊源、表现形态、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进行数字化处理、记录和保存,拍摄编辑制作了一批非遗项目抢救性资料。

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项目,数度进校园、进部队、进社区展示展演,在北京世园会“山西日”太原城市主题展演、非遗春晚、每年重大节庆和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等各项活动中,我市非遗项目都有精彩亮相。

“非遗+”文旅融合模式,成为我市非遗传承新模式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刘家堡非遗小镇,引进20余家重点非遗项目入驻,包括太原锣鼓、太原传统剪纸等国家级项目,传承展示活动有序开展,每天有大量游客前往体验。小窑头非遗特色文旅小镇,以“品味酿造·鉴赏非遗·小窑头大文化”为主题,特色突出,吸引了24项非遗项目和各类优质文化资源进驻。

太原古县城整合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优质资源,引进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、老陈醋酿制技艺、太原传统面塑等优秀非遗代表性项目。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体验展示中心也将在此设立,打造成展示全市非遗成果的公益性文化窗口,使古县城成为有地方文化内涵的网红打卡地。    记者 陈辛华


图片聚焦


双龙湖冬景
连“心”
第二届消博会展台搭建有序推进
文旅驿站

(function(){ var bp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var curProtocol = window.location.protocol.split(':')[0]; if (curProtocol === 'https') { bp.src = 'https://zz.bdstatic.com/linksubmit/push.js'; } else { bp.src = 'http://push.zhanzhang.baidu.com/push.js'; } 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bp, s); })(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