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名乡村教师的情怀

来源:太原晚报 2019-04-19 08:11:04


苏秀荣是杏花岭区小返乡联校的一名教师。在这个繁华喧嚣的年代,在这个多数人不甘清贫寂寞的年代,苏秀荣在通往小返乡联校的路上走了24年。是什么力量让他坚守乡村?我们进行了采访。

1 乡村教师初体验

师范院校毕业后,苏秀荣选择来到小返乡做一名乡村教师。当时记忆最深的,是那几间旧的校舍,破败不堪,教室屋顶千疮百孔,晴天“阳光房”,雨天“水帘洞”,孩子们就在这样的“阳光雨露”里“茁壮成长”。

他笑称当年“不是先走上讲台,而是先爬上房顶”。搬运工、电工、暖气工、修理工,他都当过,妻子说他是“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”。

有一年下大雪,由于校门窄,采暖用的两千多斤煤只能被卸在校门口,他和同事两个人,就用小平车一车一车地把煤推进来。

这就是他作为乡村教师的初体验。

2 曾经动摇问初心

苏秀荣也曾迷茫过,他说:“我们所处的环境,决定了生源不可能那样优秀,尽管也有不少很有天赋的孩子,但总体上说,我们所面对的孩子多是学习基础较差、行为习惯欠佳、家庭教育也不到位的孩子。教这样的孩子,许多老师会感到很沮丧,付出一样甚至更多的努力,却不能和城里的老师一样那么有成就感。再加上乡村学校条件艰苦,很多老师选择了调离,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。说实在话,我也曾经动摇过。”

但是,每当想起那弯弯的山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前辈们;想到孩子们在临近毕业时为老师亲手制作的奖状;想起每当有老师要离开乡村时,很多孩子就站在道边依依不舍地送别,直到再也看不见老师身影的情景……他,还是选择了留下。

3 乡村教书不简单

学生齐君亮令苏秀荣记忆深刻,由于经常不完成作业,苏秀荣就去他家走访。推开门,看到土打的窑洞里,随处摆放着柴火,窑洞里很潮湿,墙面坑坑洼洼,炕上甚至都没有一件像样的铺盖。聊天后才知,齐君亮的母亲残疾不能行走,爸爸长年在外打零工。

那一刻,苏秀荣的眼泪在眼眶里一个劲儿地打转。

回到自己家后,他拿出崭新的被子送到齐君亮家,为他买了棉衣,课余时间经常辅导他功课,给他讲人生道理,现在的齐君亮已经上了大学。

还有一名学生吕顺贤,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他和奶奶租住在两间窑洞里。刚开始,苏秀荣发现这个孩子常常迟到,有时候一个上午都不见人影。苏秀荣来到他家后才发现,由于奶奶经常很早就去市里卖苹果,没有人督促他,所以他经常就会一觉睡到中午。在这之后,苏秀荣特意买了一个闹钟送给他,每天早上替奶奶叫他起床。从此,吕顺贤再也没有因为这个原因缺过课。

“在我们乡村,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,唯有宽容和理解,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,才能融化他们幼小的心灵。”苏秀荣认为这是每一名乡村教师的职责和使命。

4 为爱坚守有情怀

以前有刚刚从农村调到城里的老师说:“在乡村工作,纯属浪费生命……”苏秀荣听闻后,心总被刺痛。他说:“我们可以反省自己,但无权去指责那片土地。我觉得乡村不单有泥土,还有诗和远方。”

苏秀荣每天坚持5点起床,开始学习、写作,会反复研磨课堂,从目标教学到翻转课堂,从微课到慕课,他不断更新教育理念,改进教学方法。他认真研究儿童心理学,并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。他被选定为山西省名师培养对象,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学习,承担起了到中涧河乡联校、七府园小学送教,以及建立名师工作室的任务。

他想告诉每一个人:乡村教师也能行!几年来,他先后被评为山西省特级教师、全国模范教师等。

是什么力量让他坚守24年?是对乡村教育的满腔热忱,是对乡村孩子的无私关爱,是一位又一位乡村教师的情怀!

苏秀荣说:“人的一生有许多选择,选择为师,选择在乡村为师,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!”

本报记者 张晓丽 文/摄


图片聚焦


连“心”
第二届消博会展台搭建有序推进
文旅驿站
夏“天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