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乡村振兴再启新程

来源: 2023-01-09 23:25:08


    春种,夏耘,秋收,冬藏

    时间在奔忙中飞逝,我们告别2022年,走进2023年

    过去一年,广袤的乡村大地上,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。一年间,广大农民辛勤耕耘,辛劳付出,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。这一年,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粮食再获丰收,仓廪殷实,根基稳固;人居环境明显改善,乡村更美了,村容村貌更靓了;乡村产业扎根成长,收入持续增长,农民日子更加踏实……

    回首来路,收获满满;展望前方,未来可期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,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”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对“三农”工作提出了新要求、作出了新部署,这既是方向,也是动力。

    新征程,新使命。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,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、走近农民,走进田野……倾听他们新年愿望,记录他们新年期盼,鼓干劲、聚力量,再次启程,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奋力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!

    ■关键词——特优农业发展产业旺了 收入稳了

    “2022年20亩地流转给公司种土豆让我得到了满意的收入,比以前自己种玉米强多了,今年打算继续流转。”1月5日,五寨县小河头村村民蔡计文说起自己的新年打算信心满满。

    蔡计文今年54岁,2022年将自己的20亩土地流转给了蓝顿旭美公司,自己则在公司打工。“一亩地800元的流转费,土地流转费一万六千元。一天打工收入150元,一个月4500元的工资,能干半年。我的年收入有43000元,比从前强太多了。”

    在五寨县,像蔡计文这样“把土地流转给公司然后在公司上班”的乡亲们不是少数。“如果我们自己种玉米,每亩地收入不到800元。年景不好的时候还赔钱。现在有公司保底,旱涝保收。”

    围绕“特”“优”战略,2021年12月我省出台《山西省“土豆革命”行动方案》,提出紧紧围绕品种创新、技术革命、加工升级、品牌打造、经营主体培育五大行动,到2025年建设30万亩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,推动我省迈入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第一方阵。

    紧抓全省“土豆革命”发展机遇,当地先后制定出台了《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》等一系列配套措施,积极引进加工型马铃薯种植项目,让“小土豆”变为“大产业”,示范引领全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    当寻常土豆被赋予“加工型马铃薯”的内涵,五寨土豆和五寨的乡亲们一起实现了华丽蜕变。近两年,五寨县连续两年累计投入5.4亿元,集中连片流转土地61806亩,修建高效节水灌溉系统、优化电力保障、完善基地路网布局,建成了6万亩现代加工型马铃薯种植基地,辐射“丁”字平川区4个乡镇23个村5054户13348人,实现基地建设“机田证”一体化,马铃薯产业迈向了标准化、规模化、集约化、科技化、机械化、智能化。五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峰斌高兴地说:“乡亲们都沾了‘土豆革命’的光,今年还要好好发展哩。”

    ■关键词——保障粮食安全提质增效 稳粮增收

    冬闲人不闲。隆冬时节,土地已进入“休眠状态”,但武乡县石北乡张村种粮大户王跃华却忙碌依旧,订籽、选肥……为今年粮食丰产提供种子和技术保障。

    今年51岁的王跃华是土生土长的张村人,2006年他“抖干家底”承包了邻村小良村的2700亩荒山。“俺当时就想,种粮会有出路的。”王跃华憨憨地说。

    从那时起,王跃华就开着他当时最大的家产——一辆三轮车住进了大山,以“大破大立”的方式建设农田,对分散的荒山进行统一规划,逐年平整。“要想多产粮,就得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高低不平、排水不畅、条块杂乱等问题。”王跃华说。

    经过17年的不辍耕耘,王跃华在2700亩荒山上开辟良田300多亩。几年间,他整修近3米宽田间路、机耕道10多里,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。走进王跃华的农机设备库,只见旋耕机、播种机、薄膜机、收割机、秸秆粉碎机……琳琅满目,从耕到种、从种到收各种农机设备应有尽有。王跃华说,如果说土地是农民的根,那么农业机械就是农民的“机械手”“智能腿”。

    在多年的实践中,王跃华逐步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过程深度融合,通过探索高效种植新技术,引进家庭农场新模式,逐步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蜕变。“要选用高产耐密抗病性好的良种,分层定位深施肥,采取高台大垄匀密栽培模式,精密播种机实现精良化点播……每个环节都要力争做到科学达标,为丰收奠基嘛!”王跃华一脸认真地说。

    为了让土地更“绿”更“肥”,王跃华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,防治土地“变薄、变瘦、变硬”等问题,全面实施以秸秆还田为核心的土地保护技术模式。与此同时王跃华还搞起了养殖业,从10多只羊起步,目前存栏羊已达到370多只,逐步形成了养羊生产、环境保护、资源利用、高效种植的种养结合的现代农业良性循环。

    在王跃华的精心耕耘下,粮食产量稳步攀升,去年玉米产量再创新高达到23万斤,收入接近30万元。王跃华说:“俺作为一个农民,就是要不让一分耕地撂荒,多产粮、产好粮,为中国人的饭碗贡献更多山西粮。”

    ■关键词——生态修复治理村庄变美 村民变富

    在万荣县境内,沿着李后旅游路一路向西,便到了荣河镇庙前村,素有“海内祠庙之冠”美誉的后土祠景区就坐落于此。

    虽然正值寒冬,但村里的几个民俗项目依然在马不停蹄地施工,镇上包片领导、党委副书记庞海这段时间在几个项目现场轮流定点驻守,确保项目按工期顺利推进。

    生态变美了,游客多起来了,群众才能靠旅游致富。庞海向记者介绍,庙前村是汾河汇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卡,也是检验汾河水质的一个关键节点。最近几年,县镇两级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,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,当地群众反映,这几年可以看到来这里过冬的鸟类逐渐多了起来。

    之前由于汾河水质一直处于劣Ⅴ类,汾河在庙前村入黄口显得与黄河“泾渭分明”。在汾河入黄口,运城市生态环境局万荣分局副局长吴效奎回忆道:“原来入黄口处的汾河水有点发黑,黄河水颜色偏黄,黄黑相交处有一条明显的线,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的分界线了。”

    近几年,庙前村又通过大面积栽植芦苇、莲菜等多种水生农业植物,改善环境的同时增加群众收入。如今,春天看鸟、夏秋看莲、冬看芦苇,成为庙前村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看点,围绕后土祠景区,县上近几年大手笔建设的雕塑博览园、望河台、北辛舍利塔等沿线景点,也成为各地游客的必到之地。2022年8月,“打卡中国·最美地标——你好,山西!”网络国际传播活动暨“网络名人关公故里行”主题拍摄活动在这里举行,各国的网红博主竞相打卡,对美景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庞海说,镇上新上的几个民俗项目,就是抓住旅游的“窗口期”配套建设的,让游客在玩好、逛好的基础上,吃好、住好,把更多消费留在庙前村,让村里更多群众吃上“旅游饭”,鼓起“钱袋子”。

    ■关键词—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多管齐下 防止返贫

    “党中央发号召,乡村振兴掀高潮,农民收入大增加,高兴!新农村新气象,我们村庄大变样,全镇工作数第一,真棒!……”1月3日下午3时刚过,位于阳高县东小村镇东小村村委大院的文艺活动室,不时传出一阵阵欢笑声,村民们聚集在一起排练“三句半”,表达对好政策的感激之情。

    东小村村曾是一个贫困村,地处阳高县中南部黄土丘陵区,是一个纯农业村。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东小村村在设施蔬菜大棚管理、村级光伏电站收益分配、造林合作社带动务工、母羊养殖扶持、寒富苹果种植等帮扶项目方面持续发力,使全村脱贫户每户拥有1项-2项产业,有效带动群众增收。发展设施蔬菜大棚产业,带动100余户250多名脱贫人口受益;加大村级光伏产业管理力度,设置公益岗位,合理分配收益,主要用于脱贫不稳定户、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防返贫工作,使这些农户户均年增收6000多元。

    村民的收入有了保障,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丰富。每天下午,村里的文艺积极分子尉果昌、李素清、李荣等人就招呼村民前往文艺活动室,大家聚在一起,唱二人台、弹电子琴、拉二胡,开心地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。东小村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尉鹏说:“蔬菜园区的收入增加了,村里的道路宽阔了,文艺活动室的笑声多了,村民的日子红火了,我们要用多种文艺形式讴歌美好的新时代!”

    铆足劲、不松劲。展望新一年的工作,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张军军信心满满: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党员带头发展特色产业,增强村级产业综合实力;脱贫户帮扶干部不变、定期走访不变,持续加强帮扶力量;积极引导群众勤劳致富,不断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动力,突出扶智扶志。

    ■关键词—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“面子”更靓 “里子”更实

    “原先,村里家家户户的污水都随意泼洒,地上脏得出门不方便。现在,家里安了污水管网,以后不仅夏天不会到处有臭水沟味,冬天也不会被脏水滑倒了。”1月4日,沁水县嘉峰镇殷庄村村民张敏边清洗准备年节的肉食,边称赞生活污水管网改造带来的变化。

    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富口袋,还要有美好的生活环境。2022年,嘉峰镇全力推进人居环境“123N”工作,整治提升端润一级路和湘武路沿线环境,清理垃圾3671吨,完成改水90公里、改厕660座等,清理“散乱污”企业堆场45处、煤砂石土1.3万方,在武安、嘉峰、潘庄等地见缝插绿,打造多处休闲小游园。全镇人居环境整治三星级及以上村达到14个,市级清洁行动先进村3个,省级卫生乡村2个。

    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,嘉峰镇通过拆迁腾退土地300余亩,实施“拆+清、+整、+绿、+建、+管”,推动集体经济发展。在长畛村,将环境整治清出的闲置土地用来引进乡村旅游项目,建成了融合田园、康养、文旅、体验、休闲于一体的“金谷亲子农场”,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,销售收入400余万元。

    “以前去买个菜回来手指缝里面都有黑,而今不仅环境变好了,村里修建的两个新公园成了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地方。”潘庄村村民侯亚雄说。嘉峰镇坚持走生态优先的路子,积极配合全县做好沁河流域沁水县段生态修复与保护建设项目,在全镇打造窦庄古堡、潘庄树理广场和武安生态湿地公园,实现了环境整治从零散式、突击式向规范化、常态化治理转变。如今的嘉峰,村容干净整洁、道路平坦宽阔、群众生活富裕,颜值价值并蓄。

    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是衡量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标准。接下来我们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,将环境整治清出的闲置土地资源变为经济资源,入市入股实现‘造血’功能,集中连片打造商业服务园区,让农村美起来,农民富起来。”沁水县副县长、嘉峰镇党委书记李鑫杰信心满满地说。

    ■关键词——科技兴农科技赋能 果业振兴

    “玉露香梨是科研成果转化较为成功的典型。这几年,我们团队在果形端正研究、控水和花期授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。”一提到农业科技的现实应用,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副所长赵旗峰就兴致满满,“现在,玉露香梨在业内已有‘中国第一梨’的美誉,是国内最好的梨种,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种植,成为农民的致富果!”

    近年来,果树研究所专家团队在新品种选育方面成绩显著,有效助力果业振兴。就拿SH苹果矮化砧来说,凭其改良优势成了国内最好、在西北地区主推的外系矮化砧木。赵旗峰说,果树研究所积极推动农业科技推广转化,响应政府号召,支持农业现代化先行县建设,真正把科技创新服务于乡村振兴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。

    2022年,该果树研究所在临猗县建立农业现代化先行县示范点,吸引了百万级投资,通过签订四方协议,形成新的农业合作模式。这一模式有利于使科研人员专注于产品技术的研发创新,企业则可利用标准化管理、栽培技术订单化等手段发挥其市场终端的营销优势。同时,探索出了大企业牵头组织农户生产的模式,较好解决了果品生产标准化问题、售后问题。

    举办技术培训班是果树研究所推广技术的一大平台。2022年,在全省苹果现代高效生态栽培模式及技术培训班上,赵旗峰带队的果树研究所团队与来自运城、晋中、长治等5个市及19个苹果生产重点县(市、区)的果业部门负责人、业务骨干及省果树产业体系相关专家参加培训。

    在服务新农村建设、乡村振兴等行动中,果树研究所发挥了重要作用,为果业振兴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人才基础。“我要带领研究生走出学校、走出实验室,下田野、走工厂,让他们在田间采样,在一线收集数据,而不仅仅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。只有走近研究对象,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人才。”赵旗峰说。


图片聚焦


黄河岸边赏天鹅
潇河国际会议会展中心11月1日起陆续试运营
中国空间站组合体1:1展示舱首次亮相中国航展
天鹅又来清徐做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