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,我们采访过李双良

来源:太原晚报 2018-12-22 19:16:35


2018年12月17日下午,太钢集团微信公号发布消息:第八届、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、全国著名劳动模范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"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金质奖章"获得者、原太钢治渣顾问李双良同志,因病于2018年12月16日19时29分在太原逝世,享年96岁。

随着消息的传播,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李双良老人的哀思。那天深夜,太原日报社宿舍院里,多位资深报人辗转难眠,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,追忆着当年采访李双良时的场景,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视频画面般的一幕幕……

现在才懂了李双良

甫闻李双良去世消息,82岁的文时夏心中涌起一股悲痛。自当年采访李双良开始,一个疑问就时常萦绕在文时夏心头,长时间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。

“如果当时我的思想认识有现在这么高,写的稿件就会更好!”这位老报人的话里带有些许遗憾。

文时夏当年是自告奋勇参加李双良报道组的,他自信自己的稿件能为报道增色,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。

“文时夏”当年是《太原晚报》的一个品牌。大家折服于他的文章,更钦佩他的耿介。1990年,文时夏54岁,是晚报副刊部编辑,因擅长写杂文、新闻评论,在国内有一定名气。诗人邵燕祥赞誉过他的作品,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曾将他的杂文编入教材。

在这次“战役性报道”中,除了采写新闻,他主要是配写评论,一共见报7篇。他的评论观点新颖,见解独到,丝丝入扣,启人思路,读后让读者的认识深入一层。李双良治理渣山之初,有人曾给他泼过冷水,但他没有动摇,只说了一句:“不管别人说甚,自己认得自己就行了。”大家知道,李双良没有上过学,仅有的文化是扫盲班里学来的。但从他随便说出来的这句话里,文时夏发现了哲学:此话与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的名言“认识你自己”十分相似。他总结道:李双良很有“自我意识”,也很懂得“自我价值”。他总是自我意识到在集体的事业中应该怎样实现和奉献自我价值,他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也正在于此。“谁能说从李双良的先进事迹中学不到哲学呢?”

多少年来,文时夏常常想:“太钢的大学毕业生多了去了,他们干不出来治渣事业,李双良怎么就干出来了?”在采访中他曾问过李双良,但没有得到答案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这两年,文时夏渐渐明白了:从一贫如洗的放羊娃翻身为工人阶级主人翁,出于对新中国、新社会的爱,李双良才做出了如此惊天动地的事!“当年报道里抓的几个小故事中透露过这个意思,但没有写透。”

两次“升华”成就事业

“我是怀着一颗好奇心去采访李双良的。”回忆起当年,耿长春这样说。当时他有些不明白,一位退休老人怎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,还获得这么高的荣誉。采访结束后,他渐渐悟到了原因,概括起来就是两个“升华”。

耿长春今年63岁,曾任太原晚报编委、文体新闻部主任。采访李双良那年,他35岁,当时领导安排给他的任务是采访“解放后”那段。跟李双良一聊,发现采访很顺。这位老人谈话很条理,知道记者要什么,从头讲起,没有豪言壮语,很朴实。从他的身上,既能看到实干精神,又能看到科学精神。从他的话语中,耿长春总结出两个“升华”:一个旧社会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苦孩子,解放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,成长为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在这一过程中他的思想获得升华,具有了朴素而强烈的报恩思想。正因为如此,到了退休年龄,李双良不愿安度晚年,主动请缨,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,带领职工治理堆积了半个世纪的渣山。在艰苦实践中,随着环保知识的积累,他的思想再一次升华,有了强烈的环保意识。

“这就是李双良成就事业的思想基础。”耿长春说,李双良的成功让人看到,即使没有受过专业系统教育,通过自学也能成为专家。英雄不问出处,未必专家全来自科研领域。这一点,很励志。

亲切乐观的“李师傅”

与其他人相比,刘鸣采访李双良的次数较多,也与他更熟,了解的故事自然更多。

“李双良是一个跨时代的人,他经历过旧社会、新中国,经历过文革、改革开放,他的进步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缩影。”“李双良与大多数劳动模范不同,他既是生产者、创新者,也是管理者。”这是刘鸣对李双良的评价。

刘鸣曾任太原日报社新闻研究部主任。在刘鸣眼里,李双良一直是一副亲切的样子:穿着工作服,笑眯眯的,说话声音低沉,乐观豁达,喜欢让别人称呼他“李师傅”“大老李”。

都知道李双良文化程度不高,但有一次刘鸣发现,李师傅其实很有诗意。那是1990年“战役性报道”之后,有一年李双良受党中央、国务院邀请到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,他回太原后刘鸣前往采访。问到观看焰火的感受时,李双良答道:“在天安门城楼上看漫天的礼花,就像太钢出钢时钢花飞溅一样。”后来刘鸣写稿直接用了这句话,赢得广泛好评。

李双良记忆力惊人。1990年“战役性报道”时,刘鸣32岁,聊天时李双良获知他婚后一直没有孩子。十几年后,在一个场合,刘鸣偶遇李双良。当时,李双良不仅能喊出刘鸣的名字,还问他“有孩子了没有”。得知他有了女儿后,老人欣慰地笑了。

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

“李双良是太原市、山西省改革开放40年的标志性人物。”说起李双良,身为太原晚报副总编辑的杨进很动情。

“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当年采访李双良先进事迹,既是感受英雄模范成长的过程,也是收获感动的过程,更是心灵接受洗礼的过程。”杨进说,在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,他采访过各行各业的新闻人物,惟有那次采访对他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,尤其是责任感、使命感和为人处世等方面,可以说让他受惠一生。

李双良逝世的消息,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。

当年,采访李双良时,杨进31岁。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,杨进对李双良人格魅力的感受越来越强烈。

“李双良忠诚、担当、智慧、无私、乐观,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就是在被错误地开除党籍那段日子里,他仍用拣废钢废铁的实际行动交纳党费,践行着忠诚本色;不论是当‘工业炉渣爆破能手’,还是践行治渣‘承包责任制’,都体现出他的担当意识;自创设备,生产各种废渣延伸产品,这是他的智慧;二儿子想让他为自己负责的车间换一个厂门,被他毅然拒绝。从中看到的是无私和门风;身处逆境时与旧社会受苦时相比,声称‘躺着也比站着高’,这是乐观……”杨进翻阅着自己当年撰写的稿件,细说李老的优秀品质。

如今,李双良离开了我们,但李双良精神万古长存!

本报记者 武俊林 太原广播电视台记者 杨文波

责编:俞涛


图片聚焦


天鹅又来清徐做客
戏曲进校园
赏菊
邀你游晋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