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协人的“三心”服务

来源:太原晚报 2019-01-28 08:41:07


消费纠纷咋解决?不用说,找消协!消协是个社会组织,却肩负着一个城市数百万消费者的重托,兢兢业业的消协人是消费者的"娘家人"。昨日,记者来到市消费者协会,通过所见所闻,向您呈现他们的工作场景。

耐心:咨询投诉无小事

腊月十八,户外温度零摄氏度以下,高新区的街道上略显冷清。8时刚过,市消协紧张而忙碌的一天开始了。8时15分,急促的电话铃声骤响,“您好,市消协。”小陈条件反射般地接起投诉热线7029315,电话那头一位女士反映:给孩子刚买的智能玩具就维修了两次,要求退货,商家不答应。“建议您向属地工商所投诉。”随后,小陈又耐心指点她具体该如何维权。

“您好,市消协。”8时26分,正与记者说着话,热线电话又打进来,小陈再次接听。9时40分,家住迎泽大街的一位大爷来访,拎着刚买不久的几盒保健食品要投诉,当了解到商家已“撤摊”,小陈建议他先报案,同时可以去工商局查询商家信息,了解公司是否已注销。10时23分,热线再次响起,当小陈告知那位与生意伙伴发生经济纠纷的投诉不在受理范围时,对方表示强烈不满,任你如何解释仍不罢休。电话这头,小陈无奈地笑笑:“习惯了。”10时47分、11时13分、12时02分……工作仍在继续,热线未曾停歇。接电话的小陈,名叫陈相,驻扎消协近20年的“老兵”,工作平凡却不平淡,每天回家累到不想说话是常态。“咨询的、投诉的、举报的,消费者都爱找消协,平均一天接一二十个电话太正常了,咱也能理解,这些看似平常小事,可对于消费者就是头等大事。”

用心:调解是个技术活

接电话的确是个苦活儿,沟通协调、化解纠纷,让消费者愁容舒展,才是真正的技术活。

“许多消费纠纷必须当面调解,相当耗时费力。”受理消费投诉的任聪聪说起多年的从业经历感触良多。“来投诉的没几个是心平气和的,需要细心安抚、沟通;向被投诉单位讨说法,也需要说条例、讲法律,得花十二分的耐心。”小任说,消费维权的前提是合理性,受理投诉时最要紧的是理清事实,再根据《消法》等法律法规判定消费者的诉求是否合理。每一个投诉都必须经过如此程序,每一次沟通协调都需要有理有据。

去年夏天,一位消费者满面愁容地走进市消协办公室说自己遇上了麻烦事。原来,他通过中介公司准备购买一套二手房,定金交了3万元,房子却迟迟不能入住。房东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反悔了,而中介公司却向他隐瞒了事实。房子住不了,定金也不退,双方多次交涉未果,这可难坏了这位消费者,无奈之下求助消协。小任和小陈受理这起投诉后,详细了解了情况,一方面帮消费者做分析、稳情绪,另一方面寻找调解纠纷的突破口,不厌其烦地向中介公司说明利害关系。几经协调,购房定金全额退还,消费者脸上见笑,一面锦旗挂在消协办公室的墙上。

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,调解工作的繁琐与艰辛,只有消协人自己知道。

走心:全面铺开维权网

“原秘,今年‘3·15’咱就紧紧围绕年主题做些事,要具体,要有力。”消协秘书长卞传志一边浏览中消协官网,一边与副秘书长原晋惠交流。

退伍军人出身的卞传志,近年来把消协工作搞得有声有色,多次获得中消协、省消协“先进集体”等荣誉。事实也证明消协队伍是骁勇善战之师,自1988年成立以来共受理投诉近15万件,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00余万元。

现在,消协的电话、邮箱、微博、微信等九大平台面向社会,维权渠道宽了、投诉方便了、受理量也升了;组建消协律师团、新闻工作者委员会、专家委员会、设立行业消费教育基地、投诉站,“全员”上岗为消费维权护航;依托维权志愿者,消费教育宣传、进行消费体察,加强社会监督,营造良好环境……全面铺开的消费维权网络,将消协的行政职能与公益性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,更让消费维权观念深入人心。本报记者李晓琳文/摄

责编:俞涛


图片聚焦


天鹅又来清徐做客
戏曲进校园
赏菊
邀你游晋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