变思路 寻出路

“80后”传承“元宵蛋蛋”有一套

来源:太原晚报 2019-02-17 11:21:54


桂花、玫瑰、花生、芝麻……十几种食材放入大盆中搅拌,不断飘出浓浓的香气。2月16日,临近元宵佳节,晋源区晋祠镇索村的一家元宵生产车间,几个工人干得热火朝天。晋祠桂花元宵成功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,一批"80后"着手整理、开发、推广,坚持用飘香的年味传承传统文化。

五位“80后”

走进晋祠镇索村的一个由普通农家院落改造而成的元宵加工车间,映入眼帘的是机器的轰鸣和忙碌的身影。

淋水、添面、抛馅、滚制,在电动滚筒前4名工人操作熟练,一气呵成。在制馅车间,刚从模型取出的馅料有序晾置,3名工人正忙着切块。配料加工车间的蒸笼里,六碗蒸出的糖稀透亮欲滴,烤制好的花生、核桃、芝麻碾碎后,再和着玫瑰酱、桂花酱的清香,令人垂涎欲滴。

生于1986年的杜鹏程是地道晋源人,从小爱吃本地的粽子、油糕、元宵等。看着晋祠稻米孕育的传统文化日渐式微,他集结了儿时的伙伴儿——岳亮、赵爱彪、郭建文、申化文,共同筹集资金,尝试规模化生产,推广传统小吃。2017年起,他们从晋祠桂花元宵入手,做调查、租厂房、买设备,遍访当地制作元宵的老人,专心研制配料配方。同时,注册商标,成立公司,联系代卖点、客户……

当年底,晋索圆、唐之根元宵一经推出,大受欢迎。由于配方独特、真材实料、分量十足,每天销售近10万颗,最高单日销售达20万颗。

坚守传统

作为“晋祠四宝”之一,桂花元宵被当地人称为“元宵蛋蛋”,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以往在晋祠当地,家家户户都会做。

但因桂花元宵现滚现卖,不宜久存和长途运输,加之制作工艺复杂,后来从事元宵制作的村民越来越少。

近年来,在晋源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,晋祠大米的种植面积日渐增加,凭借得天独厚的糯米种植条件和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,晋祠桂花元宵又逐渐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名吃,深受群众追捧。杜鹏程说:“正是看中了晋祠大米复种带来的商机,我们才决定将其衍生的各种传统小吃发扬光大,实现规模化生产,把我们小时候的味道保留下来。

不断创新

整个公司的运营,五个“80后”各有分工,郭建文主要负责生产。从腊月开始,他就一直在车间里忙活着,除确保元宵的品质外,新产品的研发也很重要。“在坚守传统风味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远。”郭建文端着一盘馅料说,“元宵是一种甜品,但现在很多人有糖尿病,不敢吃。我到处寻找专家,又结合传统工艺,研究出了木糖醇馅料的元宵,今年销量很好。”

同时,针对运输中容易破裂的情况,他们又借鉴了南方汤圆的包装方法,为元宵定制了塑料托盘。还新建了一个冷库车间,并尝试冷链运输,解决了批量储存和运输的难题。此外,他们还在包装上费了一番脑筋,先后推出白牛皮纸、中国印等传统包装方式,古朴典雅,清新脱俗。

看着晋祠元宵销售火爆,杜鹏程表示:“我们期望通过努力,除了将桂花元宵传承下去,还要将晋祠大米衍生出的油糕、粽子等也打造成为太原市民舌尖上的美味。”

本报记者郜蓉通讯员杨润德车涛

责编:俞涛


图片聚焦


天鹅又来清徐做客
戏曲进校园
赏菊
邀你游晋祠